中美AI竞争或许已落下帷幕。
当前态势显示美国后劲不足——这一结论源自一位近期访华归来的美国专家观察所得,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并获得广泛认同。
该观点核心聚焦于能源领域:中国已构建起稳定廉价的电力供应体系,而美国电网基础薄弱且科技企业过度追求短期利润导致能源基建滞后。
电力基础设施被视为AI竞争的关键变量。
中国通过大规模投资核电、水电等可持续能源建立了安全可靠的供电网络,在任何地区都能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与经济性。
反观美国仍在为平衡AI算力增长与电网承载能力争论不休——这种差距直接导致马睿认为”这场竞赛的终点是电力供给能力”。
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到2030年中美两国将贡献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量增长近八成。
但两国电力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美国电网设施平均服役年限已达半个世纪以上,《财富》杂志数据显示其电力备用容量仅维持在15%左右——这解释了为何极端天气频发时总会出现断电危机与电价暴涨现象(如2021年德州大停电事件)。
相较之下中国2022年发电量已达8978太瓦时,是美国的两倍并占全球总量30%以上。
根本差异在于基建主导模式不同——中国政府通过统一规划持续推动能源升级(如”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规划),而美式资本主义体系下科技企业更倾向短期收益而非长期基建投入。
正如特斯拉CEO马斯克通过虚拟电厂项目试图缓解加州用电压力所暴露的问题:私营企业难以承担系统性基建责任。
“AI教父”杰弗里·辛顿近期再度发声批评硅谷短视:”这些公司只关注股票回购等短期收益”。
他在《财富》杂志访谈中强调科技巨头们忽视AI发展的终极风险——包括技术失控可能带来的系统性威胁。
这种担忧促使辛顿不远万里出席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并呼吁建立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Powerwall虚拟电厂项目与PG&E的合作模式显示私营部门尝试补足电网缺口的努力仍显杯水车薪。
而中国依托国家电网构建的智能输配体系,在可再生能源接入效率上已实现质的飞跃——根据能源转型委员会报告美国输电项目从规划到落地平均需耗时十年之久。
这些结构性差异正在重塑全球AI竞赛格局:当中国将充沛算力转化为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动能时(如工业互联网平台渗透率已达45%),硅谷仍在为数据中心选址受阻而困扰——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奥特曼等科技领袖被网友点名批评缺乏战略眼光。(参考来源见文末链接)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