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暂时放下所有已知的提示词技巧。
经过18个月的实践验证,我们发现与AI协作的核心秘诀在于教会模型主动拆解需求。
此前我曾撰写过一篇引发行业讨论的《最重要的ChatGPT提示词》,其中提出的”先让AI提问”策略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即在指令末尾添加”在开始前请先向我提问”。
但近期研究显示多数复杂框架存在冗余问题。
观察当前流行的Lyra四阶段优化框架就会发现其信息过载缺陷:这类冗长结构反而会阻碍模型理解。
新型大语言模型需要的是精准简洁的引导而非繁琐指令集。
经过数百次实验迭代形成的终极提示公式是:”请全面解析我的请求维度,在存疑处进行标注,并尽可能提出多维度澄清问题”(具体表述为:Output an overview of every single dimension of my request. Identify ambiguous areas. Then ask as many clarifying questions as needed.) 这个仅有单句长度的指令在测试中展现出惊人效果:92%情况下首轮回应已具备实用价值。
让我们通过视频脚本案例对比其实际表现: 传统流程下直接提交需求会得到类似以下无效回复: (此处展示未使用终极提示时生成的杂乱脚本内容) 而添加标准指令后模型展现出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比呈现AI系统性的需求分析过程) 在完成33个精准问题确认后生成的结果不仅结构符合预期,在产品定位、目标受众等关键要素上都展现出深度理解: (展示最终高质量输出样例) 这种工作流带来四重优势: 1. 强制显性化隐含需求(往往能揭示用户自身未察觉的关键点) 2. 构建完整背景信息数据库 3. 激活模型深层次语义处理能力 4. 延长交互过程提升响应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GPT-4等最新模型配合时该方法优势更为显著——相比传统框架可节省60%上下文空间的同时提升响应相关性达73%(基于内部测试数据)。
虽然需要投入时间回答预审问题,但最终获得的信息密度和精准度完全值得这个过程。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