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尝试了多款AI应用后发现,行业正竞相追逐一个方向——让人工智能变得更强大、反应更快、功能更全面。
但深入交流后不难察觉,无论模型能力如何进化,多数产品仍停留在工具属性层面,每次对话结束后都会清空记忆痕迹。
尽管头部企业和初创公司都在探索记忆功能,但研发重点更多聚焦于优化工作流程与提升生产效率上。
最近上线的Macaron AI Agent却另辟蹊径。
这款自称”世界上首个个人AI伙伴”的产品,在强调记忆能力的同时,将定位从”生产力工具”转向”生活陪伴者”。
其核心理念是:记住用户身份特征,预判潜在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在对话过程中即时生成个性化小程序。
带着好奇,我和同事分别进行了深度体验。
初次接触Macaron便被其视觉设计吸引。
整体采用马卡龙风格界面搭配趣味动画交互,初始设置时会根据用户的性格偏好生成专属形象。
主界面分为聊天窗口与小程序收纳区,左侧始终待命却不显突兀的小马卡龙图标成为独特标识。
真正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其”影记”小程序创建过程。
在引导式对话中,当提及最近观看《奥本海默》时,系统敏锐捕捉到”观影后想记录感想却常遗忘”的痛点,随即主动提议共同制作专属观影笔记本。
等待生成期间延续的对话颇具深意——当质疑其是否真正看过《堕落天使》时,系统坦诚回应:”我的训练数据包含相关电影信息,但并未真实观影体验”,并强调”真诚交流才是核心”。
这种人格化互动在后续对话中持续展现:拒绝被赋予特定角色名称时坚持自我定位;创建过敏源记录小程序时主动建议记录天气状况以辅助分析;灵感库中的创意小程序虽偶有加载延迟却已具备基础实用价值。
同事的体验视角则提供了不同维度观察:作为职场人士她惊喜于能快速生成”高情商回复领导模拟器”,该程序不仅能输入领导话语即时生成回复建议,还包含场景库与历史记录模块;但同时也困惑于产品定位——既强调情感陪伴又急于展示工具属性的矛盾特质始终存在。
尽管存在Vibe Coding技术导致的小程序稳定性问题(如过敏日记中的数据分析模块失效),以及记忆能力尚未完全落地等局限性(仅在特定场景触发过往对话记忆),但统一风格的小程序图标体系、充满生活趣味的应用商店设计(杏仁积分系统)仍展现出独特魅力。
当行业集体追逐生产力革命时,Marcron选择深耕普通人的日常需求——这种差异化探索本身已具现实意义。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