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确实不是收入多少的问题。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现自己的面部特征被用于色情网站或诈骗活动时,报警可能是唯一选择。
但若有人主动提出用现金购买你的面部数据呢?
Scott这位外国小演员近期发现自己的数字分身频繁出现在TikTok的保险推销和应用推广视频中,甚至用他完全不会的西班牙语进行解说。
这些与本人毫无关联的虚拟形象显然并非他本人拍摄。
故事要从去年TikTok推出的Symphony Digital Avatars广告工具说起。
该平台通过AI生成数字人进行商业推广,并准备了已获授权的数字人库。
Scott恰巧是其中选项之一。
据《纽约时报》报道,TikTok仅以750美元加一次免费旅行就买断了Scott为期一年的肖像权。
尽管合同细节不明,但当时急需用钱的Scott认为这桩交易能带来额外收入、旅游机会甚至流量曝光,可谓划算。
然而当看到自己的虚拟形象出现在各类荒诞广告时,这种心理落差几乎击垮了他。
值得庆幸的是,至少没有涉及痔疮膏或壮阳药等更加尴尬的产品推广。
相较之下,另两位授权演员境遇更糟——他们仅获得500至1000美元的一次性费用,在美国演艺圈这显然低于常规水准。
事实上国际上有不少企业正通过付费获取人脸数据,Synthesia等英国AI公司便是典型代表。
出于新鲜感或经济需求,许多人都选择出售面部数据,价格多在千美元级别。
但真正令人困扰的是后续风险:原本的小演员被迫代言减肥茶、冰浴美容等伪科学产品;英国模特更发现自己的数字分身竟为政变上台的总统站台。
这些案例揭示出深层问题——当AI能将数字人投射到任何场景时,个人对自身形象失去了控制权。
即便要求平台审核内容,灰色地带如伪科学宣传仍难以全面监控。
就像素食主义者发现数字分身在推销炸鸡时必然感到被冒犯。
加州大学学生创造的”赛博女菩萨”奈奈案例颇具警示意义:开源模型虽带来传播效应,但也导致大量违规使用出现。
这提醒我们,AI数字人的商业价值必须建立在明确的风险责任划分基础上——从使用范围、期限到收益分配都需要建立规范机制,避免出现数据被滥用却无人追责的局面。
当前最棘手的问题在于:当个人照片被用于模型训练却毫不知情时,连维权对象都难以确定。
因此在技术狂奔的同时,建立透明的数据交易规则已迫在眉睫。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