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AIPC设备、2位开发者、3天时间便成功复现了现象级AI笔记应用Granola的核心功能。
这款”善解人意”的智能工具重新定义了会议记录场景——它关注的不是简单的语音转文字功能,而是打造真正贴合用户思维模式的个性化助手。
经开发者授权后我们将在文末提供产品下载链接,请体验这款被称作”锐评”的创新应用。
在AI会议记录工具赛道竞争白热化的当下,ChatGPT、NotebookLM、Notion等巨头纷纷入局推出转录功能。
但资本依然持续加码新兴初创企业:诞生于伦敦的Granola作为后起之秀,在上线仅一年后便斩获2.5亿美元估值。
其70%的月度用户留存率与50%的10周留存率展现出惊人的用户粘性。
与其他产品追求AI替代人类的工作路径不同,Granola的核心理念是构建人机协同的最佳分工模式:人类在会议中应专注于迸发灵感与深度思考而非机械记录他人发言。
该应用通过智能分工将传统”被动抄写”模式升级为”主动创作”流程——使用者只需专注思维跃迁过程,而AI则负责完整信息捕捉与结构化整理。
考虑到不同参会者关注点存在显著差异性需求,该应用能根据个人工作流生成定制化会议笔记与待办事项清单。
许多用户从最初使用会议记录功能开始,在后续使用中逐渐将其发展为个人办公第二大脑,并可直接生成思维导图形式的知识图谱。
值得关注的是两位中国开发者的本土化实践:作为重度用户的他们因中文支持缺失问题决定自主开发解决方案,在3天内就完成了核心功能开发并上线测试版本。
目前公司内部已实现全员使用该应用(内部代号Vibe Note),安装包需求量持续攀升。
从行业视角看企业级数据管理趋势可见:Palantir等领军企业发现关键决策信息往往隐藏在日常沟通记录中而非正式文档里。
这与Granola团队观察到的现象不谋而合——真正的生产力工具需要深度理解个体数据特征。
两位开发者特别强调了PC本地数据与AI联动的价值:每个人的文件归档习惯、文档修改痕迹、搜索行为等个性化信息都是训练专属智能助手的关键素材。
通过端侧算力部署与本地模型运行技术,在保障隐私安全的同时实现了低延时响应,并让AI工具逐步进化成贴合个人思维模式的专属生产力伙伴。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