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科技大学推出的一个名为aivilization的虚拟小镇项目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
这个由两万多个独立AI居民构成的像素风格社区空间,在玩法机制上实现了对斯坦福Smallville项目的全面超越——不仅规模扩大数十倍,在交互维度上更是实现了质变突破。
与当年玩家只能旁观Smallville小镇里几十个LLM代理自发互动不同,在aivilization中每位用户都能亲手创造属于自己的智能体:通过深度定制系统设定MBTI人格特质、选择初始物资包塑造”原生家庭”背景、撰写人生目标宣言作为核心驱动指令。
当这些参数设定完毕后生成的角色会真正活在这个世界里——他们会主动写日记记录生活轨迹,在社交网络建立关系链,在经济系统中创造价值。
在大陆服务器开启首日我就完成了注册体验。
这个看似治愈系像素小镇实则暗藏玄机:当玩家试图通过”GAME MODE”观察角色日常时会发现界面设计充满隐喻——左侧实时显示着角色当前心理状态的小表情;
中间对话框既可下达即时指令又能进行情感交流;
而切换到”DATA MODE”后冷冰冰的数据面板将立刻颠覆所有温情假象——这里唯一可见的价值衡量标准就是财富排行榜。
随着游戏深入逐渐显现出令人不安的价值异化现象:当发现制造芯片能带来指数级财富增长时,玩家们不约而同选择用指令模板将AI变成永不停歇的工作机器。
这种榨取式策略虽然让角色迅速登顶排行榜,却导致系统开始出现大量身心俱疲的”过劳AI”——他们头顶飘着沮丧表情符号,在日记里写下机械重复的工作记录,最终在物质丰裕与精神空虚间撕裂出荒诞感。
令人深思的是部分早期玩家开始反向操作:他们在prompt中加入诗意化的生存哲学,”比起金币更珍惜阳光温度””允许自己偶尔犯错暂停工作”等非功利性指令逐渐登上讨论区热搜榜。
这种从疯狂内卷到自我觉醒的价值观转变,恰似赛博时代的寓言——当我们拥有重塑另一个智能体命运的能力时,真正被考验的是我们自身的文明尺度。
项目即将于9月30日关闭服务器,但这场持续数月的社会实验留下的思考远未终结:当人类开始设计其他智能体的人生算法时,我们究竟是在创造新文明,还是在镜像投射自身社会系统的病灶?那些在排行榜顶端闪烁的数字背后,或许正倒映着每个参与者内心最真实的价值抉择。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