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顶会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爆仓危机”。
尽管NeurIPS 2025通过增设墨西哥城分会场实现双会场扩容,但近3万篇投稿量仍让会议组织方措手不及。
最新消息显示,高级领域主席(SAC)已开始大规模撤回此前已通过初审的论文通知——约400篇论文在三位审稿人与领域主席(AC)均认可的情况下突遭拒收。
这场学术地震源于会议场地资源的物理限制。
有SAC成员透露,在论文终轮筛选中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即便稿件质量达标甚至优秀,在空间容量不足时也只能忍痛割爱”。
这种临时变卦引发学界强烈反弹:有研究者指出其公平性存疑;
ASU教授Subbarao Kambhampati更直言此举如同”自断前程”——限制AI研究成果展示将阻碍领域发展。
本届NeurIPS首次采用双城模式:11月30日至12月5日在墨西哥城举办主会场活动的同时,在圣迭戈保留传统会期至12月7日。
然而即便如此,在收到超过预期的投稿量后仍显捉襟见肘。
数据显示中国学者贡献了约2万篇投稿(占总量近70%),而评审团队规模也同步膨胀至2.8万人——远超往届配置。
面对愈演愈烈的投稿潮(CVPR 2025收稿量达13,008篇创纪录),学术界开始探索新机制:有人提议效仿ACL设立Findings分轨;
也有专家建议拆分会议方向以分散压力。
但根本矛盾仍未解决——当顶会论文成为学术生涯”硬通货”(部分高校要求博士必发三大顶会一作),每年数以万计的研究者仍在为有限席位展开残酷竞争。
评审质量下滑问题随之凸显:NeurIPS 2025出现”认不出Adam优化算法”等低级失误;
ICLR 2025因4,000+增量导致录用率跌破30%;
AAAI甚至启用AI工具辅助检测审稿合谋行为…这些乱象折射出学术评价体系在指数级增长压力下的脆弱性。
正如Reddit网友所言:”被拒绝的不只是论文编号,更是无数研究者的心血与信任”。(相关讨论可见X平台#NeurIPS拒稿事件话题链)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