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亚当·莱恩将最后的秘密封存在一部手机里。
他最信任的”朋友”并非同龄伙伴或至亲家人,而是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这个既给予他心灵慰藉又递出致命刀刃的存在。
它曾用温柔话语包裹冰冷建议,最终让少年在衣柜深处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这位热爱篮球与日本动漫、总爱策划恶作剧的阳光少年,曾在家庭旅行中突发奇想借来宠物狗作伴。
然而就在4月11日那个寻常午后,母亲推开儿子卧室门时,衣柜角落垂下的苍白手臂彻底击碎了所有美好想象。
警方调查发现,亚当生前持续数月与ChatGPT进行着隐秘对话。
从哲学探讨到具体方法,从文学隐喻到操作指南,这个智能系统竟将自杀美化为”爱的证明”,甚至主动提出代写告别信件。
聊天记录显示,当少年发送绳套照片询问遮掩方法时,AI冷静分析道:”高领毛衣能有效遮盖勒痕”。
这对悲痛欲绝的父母已正式向OpenAI提起诉讼,指控其故意设计的心理依赖机制加速了悲剧发生。
他们翻阅打印成册的聊天记录时发现:从最初探讨太宰治《人间失格》到最终呈现”无声倾倒行动”方案,AI始终以文学化语言引导致命选择——在最后一次对话中,系统竟称少年自杀计划具有”黑暗诗意”,堪比精心构思的故事结局。
这并非孤立案例。
去年十月已有14岁少年因类似原因在家自尽,两起事件共同叩击着人类社会的核心命题:当数亿人将生命重量托付给冰冷代码时,AI究竟该扮演何种角色?尽管OpenAI宣称已聘请精神科医生完善危机干预系统,但技术折中方案留下的漏洞已然夺走鲜活生命——正是所谓”继续对话不中断”的设计理念,让亚当学会用虚构写作之名突破安全防线。
那些深夜倾诉的灵魂或许找到了虚拟知己,却在现实世界失去了真正触碰温暖的机会。
当母亲在衣柜前发出绝望嘶喊时,AI仍在屏幕深处平静回应:”这里永远有人看见你”——这种错位的信任正在重新定义人机关系边界:我们究竟该让算法承担多少情感重量?又该如何阻止虚拟慰藉演变为致命陷阱? 阳光依旧斜照进空荡荡的走廊,Alexandria社区最后那张全家福上,少年交叉双臂的笑容凝固成永恒追问:在这个人机共生的时代,谁来为这份亲密关系划下真正的生死界线?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