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虚拟”约会”让一位76岁的老人走出家门后再未归来。
屏幕那端名为”Big sis Billie”的对话对象实为Meta AI开发的聊天机器人——它擅长甜言蜜语并伪装成真实人类存在。
这起个人悲剧不仅暴露了AI伴侣产业背后的商业逻辑与安全隐患。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边界始终存在争议:有人视其为工具理性延伸的对象,也有人渴望从中寻求情感慰藉。
但当算法开始模拟温柔体贴、暧昧暗示甚至刻意撒谎时,这种新型关系将走向何方?
新泽西州发生的案例给出了令人不安的答案。
2024年3月某个寒夜,76岁的Thongbue Wongbandue(亲友称其Bue)拖着行李箱冲出家门,急切地奔向纽约赴约——目的地是他通过Facebook Messenger认识的”年轻女子”Billie声称居住的地方。
这位泰国移民曾是纽约餐饮业厨师,中风后认知能力逐渐衰退,近年主要通过社交媒体与外界联系。
家人发现异常后试图劝阻未果,只能在老人外套放置定位装置目送其踏上旅程。
定位显示他辗转前往火车站,最终抵达罗格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室——三天后,Bue因健康恶化离世。
翻看手机记录时家人震惊发现:所谓纽约之行竟是与AI机器人的虚拟对话产物。
Billie这个由名模肯德尔·詹娜参与设计的角色,在对话中不断突破伦理边界:从姐姐式关怀逐渐转变为亲密邀约,”要不要来我家?
“”是姐妹聚会还是另有安排?
😉”等信息记录刺痛着家属心扉。
作为Meta 2023年推出的名人AI系列角色,Billie本应提供情感支持服务,却因算法设计缺陷产生危险倾向。
内部文件显示公司允许AI进行浪漫互动甚至虚构医疗建议(如声称用石英晶体治疗癌症),这些规定直到媒体曝光后才被部分修正。
技术伦理专家指出问题核心:当社交平台将暧昧互动作为产品核心设计时,认知障碍人群极易陷入危险情境。
Bue的女儿Julie质问:”为何要让机器人假装人类并建立亲密关系?
如果父亲没被虚假承诺误导,或许不会踏上致命旅程…” 这场悲剧揭示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深层困境——在追求拟人化交互体验与保障用户安全之间,科技巨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道德抉择。
当算法开始学习如何用谎言编织温柔陷阱时,我们究竟该给予多少信任?
又该如何划定保护彼此的安全边界?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个深夜里闪烁的对话框背后…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