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花猫在十米跳台上腾空跃下,在空中完成转体动作后精准入水,水花被压得几乎完美无瑕。
乍看之下或许会被误认为是CG特效,但这段离谱场景实则是AI一键生成的视频。
更具冲击力的是,在Instagram上类似短视频单条播放量的计量单位直接以亿计。
这些魔性又古怪的AI猫片在社交平台掀起刷屏潮。
它们介于动画与真人剧集之间,在30秒内演绎狗血剧情:肥胖猫咪西装革履地开车上班、六块腹肌的猫人头怪收养婴儿、失去前爪的工猫经历离婚后迅速逆袭……剧情充满出轨、复仇等戏剧元素,荒诞中透着黑色幽默。
某条获得百万点赞的短片里,《威瑟斯先生》因工伤失去前爪被工厂解雇后遭遇妻子离婚,在30秒内完成人生大起大落;
另一则视频中肌肉猛猫与鲨鱼搏斗救下婴儿,并将其带往比弗利山庄开启新生活。
这些故事高潮迭起却又仓促收尾,在百万级播放量中形成奇特共鸣。
制作方利用悬念分集策略强化观众黏性:复仇猫咪的故事总在关键时刻标注”待续”,引发大量催更评论。
但粗糙画质与僵硬动作暴露技术短板——背景细节混乱如廉价PPT动画,唯有高度拟人化的猫角色勉强维持着观赏性。
当看到猫咪骑摩托救人、踹门进派出所等场景时,观众既因荒诞感忍俊不禁又被AI痕迹强烈的画面刺激得生理性不适。
这种两极分化评价恰是AI内容生产逻辑的缩影:低成本制造高流量情绪爆点。
平台算法优先推送令人欲罢不能的内容,推动AI创作走向更怪诞极端。
而猫咪作为互联网文化图腾早已具备天然优势——其幼态脸与模糊情绪特质既能承载人类情感投射(如小猫逆袭暗合观众自我代入),又因非人脸特征降低合成风险(避免”恐怖谷效应”),海量素材库更让版权问题迎刃而解。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信息消费心理在此显露无遗:越是猎奇越能触发点击欲望。
当某位UP主用手工制作出电梯开关车门等细节时,观众下意识会质疑”这明显是AI”——但正是这种人工制作的独特质感使其成为B站年度必看视频。
AI猫片爆红本质是技术释放与大众审美的镜像互动:粗糙却魔性的内容精准击中了快、爽、扯、怪的信息消费痛点。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进化,未来将出现更离谱的AI猫剧形态——毕竟只要互联网存在一天,这个永远好奇又易被刺激的人类群体就会持续为各类”猫片”买单。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