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在ITF World半导体大会上,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提出”AI的下一个浪潮是具身智能”的判断。
这一预言迅速得到产业验证:从春晚舞台上的扭秧歌表演到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拳击赛展示,具身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进公众视野。
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定义,具身智能(Embod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AI)是通过物理实体实现感知与行动的智能系统。
它区别于传统依赖云端计算的虚拟智能,在”感知-思考-行动”闭环中强调物理交互带来的认知提升。
当前虽常被等同于人形机器人,其实现形式涵盖扫地机器人、工业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等多样化载体。
技术突破方面:谷歌2022年12月发布的RT-1机器人模型首次融合大模型与实体动作数据;
微软2023年展示ChatGPT在机器人交互中的应用潜力;
Google 7月推出的RT-2模型更实现从网络知识到机器人控制指令的转化能力——该模型能理解自然语言并执行复杂动作序列,在新环境中的泛化能力达到新高度。
政策层面持续加码: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其定位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新一代颠覆性产品;
七部门联合文件将其列为重点创新方向;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纳入具身智能发展规划;
北京、深圳等地出台量化目标——北京计划三年内实现百项规模化应用落地,深圳则提出到2027年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产业报告显示:中国具身智能市场预计在2025年达到53亿元规模(占全球约四分之一),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80亿元(占全球半壁江山)。
资本市场热度同步攀升:高工数据显示上半年融资事件达144起、金额超195亿元——美团以”广撒网”策略投资7家企业覆盖全产业链;
京东聚焦”硬件+大脑”组合并推出JoyInside生态平台;
腾讯推出全栈式开放平台Tairos专注赋能生态伙伴;
阿里成立全资子公司推进家庭服务场景研发;
字节跳动则通过千台级量产探索自研路径。
面对技术成熟与场景拓展并行的发展态势,在投资回报周期管理、技术商业化落地等关键问题上寻求平衡点将成为各巨头决胜未来的关键变量。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