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股市持续活跃及国产大模型技术突破性发展,部分投资者开始尝试将AI作为投资辅助工具。
社交平台上”跟随DeepSeek炒股第N日””全凭AI指导炒股2万元能盈利多少”等话题引发热议。
深圳某90后投资者夕夕已有十余年股票投资经验,在今年开始尝试用AI进行选股与基金筛选。
她通过AI推荐买入的第一只基金自6月底建仓至今获得约8%收益。
她认为AI整合了新闻资讯与券商研报的核心观点,在已有明确投资方向时能快速筛选相关标的股票。
另一位投资者晓楠则采用分工协作模式:由AI负责个股基本面和技术面分析(涵盖盈利能力、行业地位、估值水平等基本面要素及趋势支撑阻力等技术指标),自己则负责整理行业动态与市场信息用于模型训练优化。
他坦言当前使用的AI工具虽存在数据幻觉现象(可能因意图理解偏差或行情数据延迟导致),但分析结果仍具参考价值。
某财经媒体实测显示,在某券商App大模型推荐的两只短期标的中:以7.3元购入100股的A股出现约7元浮亏;
而13.79元购入300股的B股则有约14元浮盈。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大模型已根据合规要求调整功能:有的停止个股推荐服务;
有的在回复中强调”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决策依据”。
目前券商机构正加速布局智能投顾领域:招商证券推出月费98元起的”AI波段”服务产品;
国泰君安上线集成对话查询、智能诊股等功能的新一代App;
国金证券则推出包含AI选股、持股优化等核心模块的买方顾问服务体系。
中央财经大学李国平教授指出:AI选股优势在于减少人性干扰(如过度执念亏损持仓)及数据处理能力(可覆盖超5000只A股动态数据)。
但需注意三方面风险:一是明确自身风险偏好;
二是确保输入数据质量(存在”垃圾输入-垃圾输出”风险);
三是警惕突发事件对市场的影响滞后性。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尽管AI具备广覆盖、强逻辑等优势(如通过历史数据分析挖掘潜在标的),但其结论本质是基于历史规律的概率推演,并不能完全预测未来市场变化。
投资者应理性看待技术工具的作用边界,在参考建议的同时承担最终决策责任。(完)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