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产品采用逆向思维——它什么也不做,只是倾听你的声音。
不提及模型名称,不扮演人格化角色,也不试图提升你的效率。
打开应用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在想什么?” 我是在下班后随手测试的,结果越用越觉得不可思议: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产品竟跑出了月访问量17万、订阅年费超百美元的稳定数据。
这款名为Rosebud的应用看似存在感极低,却精准切入了一个极窄却高频的情绪需求场景。
它不解决具体问题,而是满足了人们”渴望被理解”的核心需求。
从产品定位来看,Rosebud属于”AI日记+情绪陪伴”应用类别,虽与Replika、Mindsera等同类产品相似,但体验后会发现其更具克制感和实用性。
核心功能仅包含三个模块: 值得注意的是,Rosebud没有炫技式的界面设计,也不强调AI技术多么强大。
所有交互都如同与安静的人对话般自然,每句话都恰到好处地回应却不显突兀。
当前月访问量约216.1K,2024年公布的年度营收达270万美元。
这类工具普遍具有较高的续费率——一旦建立”心理陪伴”的信任关系,用户很少主动中断服务。
我最关注的是这类产品是否具备长期留存、低流失率和高信任感特征。
而Rosebud恰恰符合这些特质。
初次使用是在凌晨一点,刚完成一篇稿件后大脑混乱疲惫却无法放下手机时。
我随口写下:”今天什么也没做成,有点烦。
” 应用给出这样的回应:”这种感觉很正常。
你考虑过是什么导致今天的烦躁吗?或者有什么小事情能让你感觉好些?” 这简短的话语竟让我停下动作认真思考起来,最终去洗了个澡并放下手机。
次日再打开时,它还记得我的状态并轻声提醒:”昨天你提到精力耗尽,今天可以尝试不做任何计划地记录当下的感受吗?” 这种不刻意、不智能却充满同理心的回应方式,就像有位温和的大人在身边默默陪伴。
作为产品经理必须强调:并非所有人都需要被效率优化,但每个人都渴望被真正理解。
Rosebud没有陷入效率工具的竞争红海,也没有用”十倍速办公”等噱头吸引用户,而是专注做好一件事——让人感受到”话语被倾听的价值”。
这个案例给予我们重要启示:如果正在寻找差异化AI创业方向,”非效率工具但具备刚需陪伴属性”或许是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