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平台的邀请码被炒至10万元一个之际,其首次公布的年化收入达到9000万美元引发争议。
值得关注的是该数据采用的是”收入运行率(RRR)”而非行业通用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指标。
创始人肖弘为此专门撰文澄清:ARR存在人为操纵空间,在初创企业初期尤其容易虚高估值。
理解这一争议需先厘清核心概念:假设某人年终奖每年仅发放一次,则用当月4万元奖金推算全年48万元显然不切实际——这正是RRR计算方式的本质缺陷。
传统SaaS行业遵循的ARR标准公式为MRR(月度经常性收入)×12个月,强调可预测、可持续的核心订阅收入流。
但AI行业的特殊性正在于此:用户活跃度波动剧烈、竞品迭代迅速、季节性影响显著。
Manus若按当前750万美元月营收计算RRR达9000万美金实属理论值——这相当于假设未来12个月业务零增长且无任何波动风险。
肖弘在公开信中强调选择RRR的原因:”该指标严格基于当月真实营收×12外推而来,并排除预存款项干扰”。
他指出早期公司常通过七日现金流水×52周虚增ARR数值;
更有甚者将三年合约全款提前入账、将部署费等一次性支出计入订阅收入、甚至对未签约客户预估营收等操作手法。
然而对比巨头企业可见本质差异:AWS等成熟公司拥有多年数据支撑其外推模型可靠性;
而成立仅数月的Manus若用户量从3月2000万骤降至5月1000万,则其基于用量计费模式下营收必然同步下滑——此时仍用当月数据推算全年显然存在误导空间。
整个AI行业正陷入类似的数字竞赛:Genspark宣称9天实现千万美元ARR;
Lovable以35人团队8个月达成亿元年营收,并计划年内冲击2.5亿 ARR目标…这些看似惊人的数字背后折射出技术同质化加剧下的焦虑——当大模型API全民可用时,创业者不得不通过包装财务指标来争夺资本注意力。
本质问题在于AI工具与传统SaaS存在根本差异:技术迭代速度远超用户迁移成本,难以形成网络效应与数据壁垒。
正如投资人戏称某些初创公司营收为”实验性重复收入(ERR)”,市场终将检验这些数字背后的商业实质——产品是否真正解决痛点?
技术护城河能否持续?
商业模式是否具备韧性?
当资本热潮褪去,唯有真正创造价值的产品才能存活下来——毕竟裸泳者终将在退潮时刻无所遁形,所有包装过的财务指标都将回归商业本质的价值检验。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