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生于1924年的精神医学博士用百年人生勾勒出技术人文主义者的独特轨迹。
作为最早将控制论引入家庭系统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在华盛顿特区执业期间他就开创性地将家庭视为动态反馈系统进行分析:父母职业挫折引发的家庭震荡模式被首次纳入学术观察范畴。
1965年毅然放弃优渥私诊收入投身MIT的行为,在当时被视为惊世骇俗的选择。
正是在控制论与人工智能研究的前沿阵地中,布罗迪与麦克卢汉等人构建起跨学科的思想网络。
他始终质疑将人工智能局限于数据处理的传统路径,在NASA资助的研究中持续探索技术如何反向激发人类创造力的可能性。
“我们制造的智能系统不应成为新的控制装置”——1967年发表于《景观》期刊的观点至今仍具警示意义。
同期在曼哈顿会议上的演讲则展现其辩证思考:数字技术既能孕育个性化的创新环境也可能沦为标准化生产的延伸工具。
与Avery Johnson共同创立的环境生态实验室堪称乌托邦式的实验场域。
那些会随体温变形的氟利昂橡胶表面、能响应肢体动作改变音乐频率的”跳舞服”虽未实现商业化价值,却为后来可穿戴技术和智能空间设计埋下重要伏笔。
正如Evgeny Morozov所言:”这些实验试图突破工业时代造物思维对人类创造力的禁锢”。
1972年的移居挪威决定折射出对美国技术发展路径的深刻失望。
在奥斯陆铸铁厂工作的岁月里,他始终保持着对技术本质的人文关怀:触觉界面开发项目延续着其毕生追求的技术人性化理念;
创办反种族主义组织则彰显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担当。
晚年的布罗迪对当下AI发展保持着审慎期待:”大语言模型或许偏离了初衷方向”——这位曾参与超感官知觉研究的精神科医生始终相信,在人类与机器的关系重构中蕴含着突破工业时代主从关系的可能性。
家族谱系显示其学术基因已延续至第五代后人:14位孙辈与5位曾孙辈的存在本身即构成动态系统的生动隐喻——正如他毕生研究的家庭系统理论所揭示的生命传承本质。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