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AI换脸技术突破人脸识别系统的案例愈发猖獗。
犯罪分子通过非法获取195万余条他人姓名及照片信息后,利用AI换脸软件绕过某金融支付平台的人脸验证系统实施诈骗活动,最终盗取1.5万元资金。
尽管涉案数据规模与实际损失存在巨大反差看似”宽容”,但关键在于其成功突破了系统防线。
普通网民也需警惕此类风险隐患——个人信息泄露可能随时引发不可预见的损失。
此前两个月内已出现多起知名财经博主账号被盗事件:拥有60万粉丝的@远方青木 发现账号密码遭篡改并持续发送诈骗信息;
美股分析账号@表舅是养基大户 被植入股市杀猪盘引流链接;
@秦小明、@猫笔刀 等账号均出现法人信息变更及非法推广行为。
网络安全专家分析指出此类事件多与非法篡改法人身份认证有关。
深入研究人脸识别系统可知其存在多重漏洞:基础数据采集依赖摄像头捕捉面部特征并转化为数字模型进行比对验证。
2D平面识别系统虽成本低廉却极易被照片或视频破解;
3D多模态识别虽安全性更高但仍难抵御深度伪造攻击——有黑产团伙通过生成对抗网络(GAN)制造虚假人脸视频实施诈骗,并成功骗取数百万元资金。
安全专家指出系统存在三大薄弱环节:数据采集易受干扰(如特制花纹眼镜可致识别率下降80%)、算法处理可被欺骗(曾有二维码攻击导致非人脸数据匹配成功)、存储环节存在管理漏洞(某研究显示国内373款App使用存在缺陷的人脸识别模块)。
更有黑产明码标价提供”代过人脸”服务,在社交电商平台公开兜售破解政务平台的技术手段。
值得欣慰的是监管和技术防护正在升级:国家已出台政策限制人脸识别滥用;
金融领域引入3D结构光建模结合红外热成像验证;
蚂蚁数科等企业推出专门针对AI换脸检测的技术方案。
尽管攻防博弈仍在持续演进,但公众仍需强化防范意识——面部特征作为终身不变的身份标识无法像密码般修改重置,在非必要场景应谨慎授权使用生物识别信息。
贝壳财经调查报道显示相关灰色产业链已形成完整生态链:从提供虚拟相机破解网约车验真到兜售政务平台绕过方案不一而足。
面对这场永不停息的技术攻防战,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守护个人信息安全已成为每个网民必须面对的新课题。(部分内容参考自受访者提供材料及公开报道)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