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市场中虽然AI摘要功能尚未引发显著市场震荡,但新闻平台流量下滑已释放出明确信号。
记者通过SimilarWeb数据分析发现,截至2025年7月,国内五大新闻媒体应用的月度网页访问量较2024年8月从约3.8亿次降至2.8亿次,跌幅达26.1%。
与此同时,全球AI平台流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面对流量根基动摇的压力,内容机构开始采取法律手段维权。《纽约时报》指控OpenAI及微软系统性盗用数百万篇文章进行模型训练并索赔数十亿美元;国内知网曾向秘塔公司发出侵权告知函,最终迫使后者停止收录其文献数据。
SimilarWeb数据显示全球新闻网站自然访问量从2024年7月峰值23亿次骤降至2025年5月不足17亿次,年度跌幅达34.8%。
谷歌AI搜索对传统流量的替代效应成为核心影响因素之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6次报告显示,网络新闻应用用户规模在2024年底至2025年中经历微幅下滑,网民使用率从73.2%降至71.7%。
同期国内五大社交平台网页访问量仅增长10.7%,增量约7000万次。
某游戏博主向本报记者表示,AI难以精准匹配游戏版本攻略需求,其商单收入也未受影响,”三个月后攻略就过期了,AI想抓取就抓吧”。
传统媒体在版权维护与技术合作间面临两难抉择。《纽约时报》既发起侵权诉讼,又与亚马逊达成内容授权协议;新闻集团、金融时报等也选择与OpenAI建立合作框架。
这种”诉讼+合作”模式反映出行业转型期的战略矛盾。
我国监管层面已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禁止侵权行为,但具体到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中的改编权界定仍缺乏实施细则。
北京高院相关司法指南指出:若模型输出内容既重构原作表达又形成新独创性表达即构成侵权,这为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判例参考依据。
腾讯研究院专家分析认为,RAG技术可能同时侵犯复制权、改编权及网络传播权等多重权益。
当前法律体系亟需针对生成内容的具体应用场景建立更细化的侵权认定标准和技术合规指引体系。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