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在新加坡举办的Stripe Tour活动中与Stripe首席执行官对谈时,Manus首席科学家季逸超(Peak)透露该公司自今年3月推出以来已实现9000万美元年化营收规模(revenue run rate),距离突破1亿美元大关仅一步之遥。
随后Manus创始人肖弘在社交平台即刻上对相关数据进行补充说明:之所以采用Revenue Run Rate这一财务指标,因其具备严谨的财务核算标准且计算方式简单直观——即当月实际收入乘以12个月得出年度化数值。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指标与现金收入存在本质区别:许多AI产品提供年度订阅服务时收取的预付款项仅能计入预收账款科目而非直接确认为当期营收。
若采用将预存款全额计入的【不当方式】进行披露,则可计算出一个远高于实际水平的数值(需再次强调这是不符合会计准则的做法)。
另一个常见误区存在于ARR(年度经常性收入)计算环节:部分初创企业会在产品上线初期采取”首周现金流入×52″的简算法式存在双重偏差——其一仍涉及将预收款项虚增收入规模;
其二在产品早期阶段因市场热度和尝鲜用户集中导致短期数据无法真实反映长期趋势从而产生高估偏差。
回到本次Stripe活动的核心要点:观察公司ARR最可靠的方式应为通过Stripe平台获取真实MRR(月度经常性收入)数据后直接乘以12个月得出全球通行认可的ARR数值而非依赖模糊估算值(即所谓的Vibe ARR)。
最后特别致谢Chetan在深夜仍与团队深入探讨这些关键指标体系构建问题——他始终鼓励我们以最高标准建立团队考核基准并追求卓越目标实现路径。
评论列表 (0条):
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